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生猪产业,不仅要关注一时的价格涨跌,更要关注和解决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只有加快建立起现代化生猪产业体系,推动养殖体系从小弱散向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从影响环境向环境友好转变,流通体系从“运猪”向“调肉”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供给、减少价格不合理波动。

近期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引起社会关注。据有关部门最新通报,今年肉类供应总体有保障。

生猪生产事关“三农”发展、群众生活和物价稳定。要把生猪生产提升至更高位置上来看,不仅要关注一时的价格涨跌,更要关注和解决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猪肉占据肉类消费主导地位。近年来,牛羊肉、禽肉等供应丰富,猪肉占比有所下滑,但仍占六成。从长年情况来看,中国人养猪占世界一半,猪肉消费量也占全球的一半,产销基本平衡。受此前非洲猪瘟疫情和个别地方限养禁养影响,今年猪肉减产已成定局,但考虑到替代品生产发展较快,猪肉进口增加、消费减少,以及保供政策出台等因素,肉类供应总体有保障。

稳定生产才能保障供应。当前,影响生猪生产信心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非洲猪瘟疫情。尽管我国应对有力,但由于生猪生产存在自然周期,前期能繁母猪产能不足影响延后至目前;二是部分地区盲目扩大生猪禁养限养区域,导致生猪产能不正常、不必要地退出;三是规模养猪场建设成本高,存在批地难、贷款难,影响扩大再生产。

上述因素影响了养猪业的积极性。除了短期因素外,一些长期问题也需警惕。养猪业是第一产业,地方政府不能从中取得税收,还要贴钱占地,承担环保责任、生猪防疫责任、食品安全责任,有些地方觉得不划算。还有一些地方片面理解环保政策,对禁养限养层层加码,随意扩大禁养范围。一些县甚至提出打造“全境无猪县”。

从经济学角度看,一定范围内的价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体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希望猪价稳定,但市场经济就是要靠价格变化引导资源配置。猪肉属于鲜活农产品,生猪生产本身还有自然周期。

美国是生猪生产大国,近年来也经历了几次生猪价格波动。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比美国还要剧烈,原因在于产业素质不够高、供应和需求衔接不够好。一是规模化水平低。全国一半的出栏肥猪由散户提供,容易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现象;二是产业化程度低。养殖、加工、运销等相互脱节,缺乏利益共享共生机制。

合理范围内的猪价波动,有利于产业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但“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既不利于产业稳定,也会影响居民消费。当生猪产业受到外部因素冲击、靠市场力量不能恢复至供求平衡状态时,政府有必要加强服务和引导,总体目标是:既让市民买得起,又让农民收入高;既让主产区养猪有实惠,又让主销区吃肉有保障。

归根结底,只有加快建立起现代化的生猪产业体系,推动养殖体系从小弱散向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从影响环境向环境友好转变,流通体系从“运猪”向“调肉”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供给、减少价格不合理波动。生猪产业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正逢其时。(乔金亮)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