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思想经典”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

  6月26日电6月23日至24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与人文学院主办的“中国文化思想经典”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社科院、长江商学院等院校的知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该校总结2016年 “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建设经验、凝聚共识,探索当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心灵世界的学术研讨会。

  上海财大校长樊丽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认为,作为培养经管人才的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中国文化思想经典”课程非常有必要。一是,上财是经管法文理多学科的大学,以精干先进的文法学科支撑主干一流经管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人文的模式,对于助力我们建设成为一流的财经大学,非常重要。二是,自办学之初,上财先贤们历来重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商业人才的培养。樊丽明教授回顾了我校百年历史,她指出上财有其独特的经济人文学脉。创校校长郭秉文先生倡导新办应用之学,1923年郭校长曾经邀请胡适先生来校做“哲学与人生”讲座。马寅初先生上世纪30年代为毕业生题词“经济匡时”,培养经世济国、经世济民、匡扶时代的商业人才,一直是上财的目标。上财著名学者胡寄窗先生沉潜中华文化经典数十年,剪裁中国经济思想史史料,奠基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上财“中国文化思想经典”课程建设,既是对接续这一学脉的尝试,也是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精神,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财经类高校的课程建设新模式。

  鞠建东、张雄、吴震、洪修平、罗安宪、方朝晖、王建宝、何善蒙、兰宜生、万君宝、陈乔见、张志宏、关浩光、肖永奎、朱璐、褚云根等国内经济管理领域和人文学科领域的专家及企业家几十人聚集一堂,就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程建设经验与规划、课程文本选择和讲授主题甄选、人文经典教育与高端商务人才的培养、“正本清源,返之经典,叩问心灵,认识自己” 等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鞠建东教授以个人经历总结了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时代思想主题,并对当下中国文化思想发展提出了五点思考:一,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对人文价值进行探讨是否有可能?科学与人文的边界问题,该如何思考和定义?经济学研究的突破,背后往往是人文理念的更新。人文所关注的人性关怀、价值普适性与多元发展的问题,是否存在可以量化的可能?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历史发展表明,其存在着破坏性创新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生命力”,或者更确切地说,劫难重生的自愈能力、新生能力,是否可以助力其成为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创新的主力军?三,因思想文化创新而引申出新形态的意识和物质究竟是何种关系?四,在知识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今天,天理和人欲是否可以逻辑一致?经济发展来源于效率,效率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是知识与科技理念的革新。知识与理念的革新,源于人的意识海洋随着时代发展而日新月异地扩容和更替,而人的意识,本质上,是对天理的体贴、即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生活规律的认识。从效率到知识、从知识再到意识、从意识对天理的逐次理论推进,在科学和知识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想追求效率、追求生产力的欲望,是可以和天理逻辑一致的。五,经济发展有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文化复兴同样有政府与思想市场的关系问题。文化思想的复兴,政府和市场是相容的,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佛法无边,王者为大”,政府管理文化思想市场的秩序和规则,而学术界则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思想文化复兴的重任。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张雄教授认为在商科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是一个大胆的课程设计,张雄教授深刻解读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他提出改革开放近40年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源作用不可小觑,精神之源的配置是我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在期待着中国的制度创新,尤其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的打造。其中,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先进生产力文化的提升与弘扬具有重大意义。两办意见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高层次人才,确立了制度条件和校园文化生态基础,强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换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学者需要从心理上彻底改变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学术心态和研究模式,树立坚定做出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世界胸襟、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的学术世界观。同时他还提出,对于财经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来说,应当建立文化立国,而不是资本立国的专业立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体制中,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公共必修课,势在必行。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根文化”意识,凝聚高校学科建设的“大地情结”,两者互相渗透和反应,共同推进民族文化自信建设。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洪修平教授提出,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文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是与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形态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远播韩国、日本、东南亚,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佛教禅宗是最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形态。他结合禅宗圣经《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对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他认为,一是中国文化是不断通过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的,通过外来思想的中国化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特点和精神,而课程有必要将其梳理清楚;二是在回归经典过程中如何选择可代表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目;三是如何讲解好中国思想经典,如何对中国思想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师生共同思考,从而一起推动课程的发展。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院长吴震教授认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根底所在就是立国之本。中央提倡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至关重要。他认为只有在文化自信得到实现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吴震教授结合阳明心学的学术发展史,分享了自己近30年来的王阳明心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心得。他认为阳明心学对重新发扬优良思想传统和重塑理想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阳明心学课程建设要突出学术性、注意普及性、关注系统性,只有多层次、多视角,全面系统的来探讨阳明学,才能带领学生走进王阳明学的心灵世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经典阅读能力,才能使中国文化思想经典学习常态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罗安宪教授从《庄子》文本解读出发,阐述如何真正走进庄子的思想世界。他直言,我们现今对庄子解读很多远离其本意,应当通过语境寓意和文本内在逻辑与关联去正确理解和领会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就其思想归宗而言是“人生哲学”,寻求解决个人人生心态和精神家园的问题,若无正确理解路进,则无法达致庄子本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方朝晖教授就中国文化思想课程的经典文本选择提出了建议。他借鉴名家推荐书目提出“短时间阅读而收获无量”的思路,通过自创的“七步快速带读法”,介绍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经典著作的大意核心、熟悉最精彩的文本,并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同时,精读泛读相结合,以慢精读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研究员、长江商学院人文与商业伦理中心主任王建宝教授指出了精神人文主义教育在高端商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仁”为枢纽的精神人文主义教育,教导学生“学以成人”,大写的人的教育对于商业领袖的培养至关重要。“学以成人”,是中国传统商业伦理通向世界伦理的基石。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何善蒙教授阐述了君子文化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三重特性,一是“特殊性”,即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代表者,因而君子文化教育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二是“关键性”,即君子在传统意义上成为道德的承担者和呈现者,因而对于社会风气的引领非常关键;三是“实践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君子文化,更要践行君子文化。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兰宜生教授以《资治通鉴》智宣子选择继位者时重才轻德,上位者智瑶因骄傲自大而最终导致覆亡的记载,以及司马光对此展开德才之辩的问题,阐发了自己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思考。他认为,智力水平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是要加强立德修身的课程教育,注重修补品德短板,真正实现大学教育“德才兼修”,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教师品德素养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上海市社科新人陈乔见副教授对该课程未来的建设提出个人思路,认为课程性质定位应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内容以思想、观点为主,适当兼顾文史等;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传习录》为主题,可辅以孙子、墨子、荀子、“管商申韩”之学、近世经世思想等体现财经和工商的特质的专题;以专业性和学术性为支撑,拒绝经典思想解读泛“心灵鸡汤化”。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万君宝对中国文化主流的“家国同构”与西方的“家国异构”的差别进行阐述,并分析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家国同道”、“家国同得”、“家国同治”、“家国同存”不仅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开明盛世,亦造就了改革开放的成功,为当代中国的举国体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更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强大动力”,对中国社会的未来治理极富启示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志宏表示社会快速发展至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社会冷 漠现象让他反思儒家人性、人性教育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他认为人性教育是儒家思想一贯的传统,“德治”与“法治”存在着很大的弥合空间,人心、人性、人情问题是德法与理法问题的关键。此外,他表示儒家思想向来注重教化,不仅使教育平民化,而其教化的方式是因材施教,以道德教化如何做人。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系主任关浩光就韩非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两者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法家以“人性好利恶害”为理论基础与现代交易成本论以“人性自私自利”为出发点相一致,并阐述韩非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点,两者各有利弊,各自之长,可涵摄借鉴,融合发展为一种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管理学理念。

  上海戏剧学院讲师肖永奎博士阐述如何以现代的立场看待王安石变法,作为孔门理财学代表的王安石,其变革理想实际是论证德财一致如何可能?包含对新民本主义的阐释以及对贤能政治的选择,其基于儒家的传统思想所做的创新尝试,对于当今资本市场之下德政和理财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璐提出了在财经类高校推行以儒行商课程的几点思考,第一,培养学生的目标,我们应定位于培养高精尖的财经专业人才+培养一流的经济学家与思想家,两者相结合;第二,锻造学生“士魂商才”品格,应重视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精神气象教育,一流的商业人才应当具有“士”的弘毅气魄和“商”的经世才能;第三,重视中华传统商道教育,在开展“千村调查”的同时,开展“千商调查”,重走儒商之路,知行合一、带领学生走进千所优秀企业;第四,积极探索CMBA项目的发展,逐步求证“经典教育”与MBA项目融合的可行性发展。

  上海运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褚云根先生作为课程赞助企业家,情深质朴地回顾了自己创业的历程与传奇人生。他十分认同经典文化教育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并表示会一如既往支持课程的建设,并对课程建设提出美好愿景。2016年“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班同学陆苗苗、汪导国、胥靖、张瑜做课程分享报告。

  会议闭幕式上,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发布了2017“中国文化思想选读”课程全球讲师招聘。课程将继续坚持聘请海内外一流名家、以中西学经典为授课内容的模式,以期“工商管理+中(西)学经典”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成为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共识、乃至全社会商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共识。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