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数学家(1)

   (杨必成教授)

  一. 我与诗人吕烈的友谊往来(作者杨必成)

  2023年6月23日,我的同窗好友吕烈医师因病逝世,享年76岁。噩耗传来,我悲伤不已。在6月27日上午的追思会上,殡仪馆外雷雨交加,灵堂庄严肃穆,我代表汕尾中学老三届学友沉痛宣读了祭文,送亡友一程。

  我与吕烈相识于1964年春,其时他离开海丰彭湃中学转学回汕尾中学插班,我们俩在同一个高一班学习。我们家都离学校较远,晚自修可不必到校学习。他家离我家很近,两家父母都是中小学教师,因我家人口多,学习条件较差,经双方家长一商量,我就到他家与吕烈一起晚自修了。一直到1966年高考前夕,我们都在电灯下一起学习,写作业、交流学习心得。吕烈天资聪颖,重视文科,可我却是笨鸟先飞,偏重理科,两人在班上的成绩算是数一数二的。高三第一学期,吕烈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叫《试题汇集》的书,是前苏联的历届高考数学试题集,附有简单答案。我如获至宝,就从第一题试着做起来,他也做。有时,我们对解法有不同意见,偶有争论,但很快就达成共识了。他学习面较宽,没那么拼命地做数学题,而我却相反,总觉得没做完这些题就会考不上大学似的。由于我想报读北大数学专业,故我对做数学题特别勤快。我还细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等组织编写的一套数学科普书,并尝试做完里面的练习题,这套丛书是我大哥从北京买来的。这样一来,我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毕业前,我终于把《试题汇集》的全部习题做完。可离高考没多天,文革一声炮响,“停课闹革命”了,我们读大学的梦想也就破碎了。

  文革初期,吕烈不久就当了“逍遥派”,而我却年轻气盛,冲冲杀杀,落得个遍体鱗伤,头部也遭棒击,尔后落下头痛的顽疾。1967年底,我因脑痛频频发作外出到广州医病,隔年后到肇庆大姐处疗养,恰逢家乡这边“清理阶级队伍”,扬言要我回去接受审查。大姐担心我不回去会影响在军分区工作的大姐夫。考虑再三,我就写信给呂烈,表示要回家乡接受考验。呂烈看信后当即回信,力劝我千万不能回汕尾。就这样,我在大姐家躲过了一劫,少挨了一次整。

  1968年12月,我响应号召下乡务农,因家庭背景差,我历尽磨难,还在田野劳作时受到雷击,险些丧命。经历七年后,1975年底,我才被分配回汕尾中心小学当民办教师。其时吕烈因母亲退休有病,况兼家庭出身较好(烈属),故不用下乡。他在街道工厂当了个业务员,我们常在一起聚会,又重建了友谊联系。吕烈母亲因眼疾起不了床,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中医,当起了母亲的临床医生,同时也学习诗词格律。而我因在农村自学了《高等数学》,就一心一意地教起数学来了。1977年高考,我的数学成绩得满分(200分),我们俩都幸运地考上了大学,我就读华南师院数学专业,他上了广州中医药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前,我们曾有一次聚会长谈,我力劝他争取机会留在广州发展,以后当医学专家或什么的,而他却摇摇头表示,因家中有妻儿老小没人照顾,他必须回去尽责,对此我表示理解。这样,毕业后我们俩就分手了,他回汕尾当了医生,而我留在广州高校任教,专注数学学问。

  在大学期间,我做完了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折习题集》(苏联)的4000多道习题,主攻分析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数学系任助教。1984年,我不失时机考入华南师大助教进修班,脱产学习“基础数学”6门硕士生课程及英语。一年半后,1986年春结业时,不惑的我在华师大导师指导帮助下,终于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1994年春,我头疼病奇迹般痊愈,也许是频繁用脑做题,也许是老天眷顾,挣脱脑疾折磨,脑袋瓜似堰塞顿开,灵感演绎可谓一泻千里。我开始钻研Hilbert不等式难题。1998年,52岁的我终于晋升为数学教授,隔年,我还当了学院数学系主任。

  1999年2月,“双肩挑”的我回乡探亲,吕烈首次写诗鼓励我“且趁春光多拼搏,深潜学海探骊珠”。2002年10月20日,在母校汕尾中学校庆日,我应邀作了题为《数学的学习与探究》的专题报告。作为参会听众,吕烈鼓励我继续攻关,他赋诗一首《杨必成教授数学报告会》赠我,赞我“必成大器已登堂”,使我备受鼓舞!2005年7月,为配合《汕尾日报》对我的采访报道,他写了《逐浪行》叙事长诗,发表在《汕尾日报》,讴歌我的数学奋斗精神。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不遗余力地写了40多首诗词曲赋给我,鞭策我前进。最后一首是今年五一赋诗,题为:[大石调一雁过南楼]读《劳动节特别报道》,盛赞我荣获奖章,诗是他抱病写后发微信给我的。没想到,一个月后他就与世长辞,曲终人去了,实为可叹!他在我科研的各个时期写诗词赠我、夸我、赞我,实质是催我奋进,不畏困难攀登数学高峰。为此,他确是呕心枥血,煞费苦心,尽了知己之谊。如今,斯人已逝,为记念他,我把他赠我的40多首诗词编印成册,以告慰亡友在天之灵。我四弟建成还陆续写了20则诗评,追忆诗人与我的点滴诗词联系,并发在微信群上。

  送别了挚友,我还得坚强地活下去,在数学科研的道路上,仍须寂寞前行!

  二.吕烈赠诗杨必成及诗评6则 (作者杨建成)

    (一)九章衍算辟新途

    录吕烈著《醫餘集譩》(第8页): 赠杨必成教授(1999年2月)

  当年苦读沫相濡,今日贺君冲九衢。廿载精研成大器,九章衍算辟新途。

  为人坦荡宽而厚,治学辛勤智若愚。且趁春光多拼搏,深潜学海探骊珠。

  这是诗人写给数学家的最早一首七律诗,1998年数学家的数学研究刚处于“破局”阶段,当年他的“参量化”重要数学论文有4篇刊入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因此被评为数学教授。回家乡报喜时拜访了老同学,诗人有感而发送了该诗给他。开头句就回忆起当年二人相濡以沫求学苦读的往事。其实诗人与数学家一致的是“且趁春光多拼搏”。他已成为“单干户”,开了小诊所市井悬壶,然后再开辟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从事自己骨子里喜爱的诗歌研究。因此,之后在写给数学家的诗中,其实也是在写给自己。俩人都特立

  独行所走的路不同,但目标一致。

  (二)必成大器已登堂

    杨必成教授数学报告会(2002年10月20日)

  股四勾三穷九九,必成大器已登堂。吐谈启智声声掌,妙语催花阵阵扬。

  士别三天当刮目,君言一席合倾觞。中医数码如能化,也送岐黄到九章。

  杨必成教授在离开母校汕尾中学三十五年后,于2002年校庆日(10月17日),在汕中多媒体教室向学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作了《数学的学习与探究》专题讲座。期间吕烈先生也参与了旁听。三天后写成该诗赠杨必成教授。这是他再次尝试写诗给数学家。诗中以中国古代《九章算术》中的勾股定理为开头。诗中写到“必成大器已登堂”,真的为数学家开了个好“头彩”。而结尾段的“中医数码如能化,也送岐黄到九章”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

  人们常说:数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而激励杨必成“专练打锁匙”的是同年十月的北京,杨必成参加了“国际数学家大会”。会上有幸与美籍华人,数学界泰斗陈省身先生(已故)同组讨论并与之合影。陈老先生回国后一直鼓呼并推动:廿一世纪的中国成为数学大国。从此,杨必成也树立了数学强国梦想,他在自己的科研主页上写下了4句座右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勉治学、执于探微。

   (三)鲲鹏万里必凌空

    七律 • 谢杨必成教授赠《数学论文集》(2003年11月15日)

  天书欺我眼曚眬,精髓未明心已通。菊放东篱宜赏骨,兰滋九畹喜黛凤。

  未攀怎识庐山贵,不拼焉知热血浓。此是云程初发韧,鲲鹏万里必凌空。

  杨必成于2003年与希腊数学家拉沙(Rassas)合作,在欧州一家著名的国际SCI数学杂志MathematicaI InequaIities and Applications.∨oI.6,No.4 (2003),625-658。发表了长达34页的综述论文:《论希尔伯特型不等式》。并将该论文编辑成册,尔后,在回家乡汕尾时,送了一本给吕烈留念。可整本论文集用中英文编写,稀奇古怪的数学符号像天书,使诗人看得眼花撩乱。因此就有了诗中的开头句:“天书欺我眼曚眬”,然诗人是:“明明白白我的心”,数学无国界,看到昔日好友如今有了数学成就,走向世界,他由衷地高兴。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整首诗充满了激情、鼓励和期望。“此是云程初发韧”,诗人在此以他的诗歌用力推了数学家一把。

  (四)再为骄杨献俚章

    再赋前题赠杨必成(2004年10月1日)

  荣譽得来非造化, 几经拼搏始登场。磨穿板凳廿年冷,占有春园一帜扬。

  今日还乡须著锦, 他年晋士更传觞。 我今坐待好消息,再为骄杨献俚章。

  当初,诗人与数学家是同窗挚友,以后各走各路。2004年前后,为报答家乡父老,杨必成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往返广州和汕尾,在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二期数学本科函授班,计划培训100名中学数学老师。杨必成亲自编辑教材讲义并讲课。回家乡的时间相对多了,闲暇之余,晚上,总喜欢到位于新城路十巷的吕烈家里,俩人吹牛聊天,天南地北胡侃。而诗人通过与杨必成的多次交谈相处,也萌发了用他的诗歌,鼓励杨必成深究数学奥秘的想法。

  (五)志存高远大鹏飞

    逐浪行(乐府长诗)(2005年7月22日)

  ———欣闻学友杨必成教授将于8月中旬赴欧洲参加“第二届应用数学国际会议”并应邀作学术报告,有感而赋。

  红湾浩瀚接空蒙,孕育鲲鹏搏大风,上接沧溟波浪卷,扶摇天际骇鱼龙。

  波涛万里有长滩,刺向汪洋止凤山,山麓杨门书苑第,钟灵屡屡出其间。

  弘农儿女尽聪明[注1],佼佼男儿数必成,过目芸编便成诵,寻根究底诘先生。

  忽然恶雾压晨曦,花绽偏逢妒艳时,搅起乌龙沙射影,可怜父母陷藩篱[注2]。

  如何正负颠颠倒,公式那条能解疑?城里不容闲散汉,举家辗转徙荒畿[注3]。

  万山过后一塘村,虎豹愁攀鹤断魂,朝蔽岚烟深夜瘴,几人到此不沉沦?

  为谋果腹日奔忙,偏爱孤灯读九章,自信生才应有用,乌云过后必朝阳。

  豪情不信邪难散,咬定决心自主张,任是流言如火烫,等闲白眼历雷伤[注4]。

  天将大任降斯人,劳乃形骸炼乃心,吃尽人生苦中苦,两肩日后压千钧。

  神州久旱起风云,十月天雷荡妖氛,大学重开优异试,单科数学二百分。

  华南师院大门开,大衍微分育彦才,刀快原由磨砺出,天高更有摘星材。

  张家有女玉亭亭,人品端庄秋水盈,为感檀郎金石志,不图财帛爱书生。

  爱情种播两心间,一曲相思万丈澜,逐浪心逢甘露溉,风高水急敢扬帆。

  茫茫学海水深深,诸子争捞定海针,欲把金针寻到手,全凭毅力定浮沉。

  杨君不惧战波涛,破解难题不折挠,不等式中多乐趣,潜身瀚海捉鲸鳌。

  廿年辛苦岂徒劳,中外稿投累试刀,一举文章惊海内,偷偷鬓角已双毛[注5]。

  茅庐一出遂初衷,前路焉能固步封,破浪越洋凭较劲,权威无畏敢争锋。

  心恒铁板可磨穿,不等攻关首执鞭,参量摧开自由路,论文汩汩又源源[注6]。

  学科国际聚精英,特定应邀到北京,排难切磋偕钜子,大师唧唧励雄鹰[注7]。

  雄心报国振科研,著述震惊美利坚,荣誉金牌传敬意,中华沃土有奇贤[注8]。

  文惊纸贵卷西欧,德国数坛选上筹,评论诚邀为特约,西方竖拇许神州[注9]。

  南溟学界有期刊,取舍凭君作把关,数学澳洲真识货,深知此辈非等闲[注10]。

  宇寰飞跃日千秋,华夏争先创一流,国策如今重科技,高科产业赖龙头。

  今届年会起龙骧,遴选主持挑大梁,若不工夫能倒海,致辞那得掌声飏[注11]。

  君不见全球发展正兴隆,滴滴新科粟万钟,钻石黄金犹有价,无形资产价无穷。

  为兴华夏作春蚕,创办高科研讨班,学术传承薪火继,定教领域百花繁[注12]。

  志存高远大鹏飞,昂首冲腾向翠薇。勉勉勤勤长不息,勇于瀚海探幽微[注13]。

  何须玉食酒肠宽?教授生涯苜蓿欢,若以精神倾入海,大潮涨爆广州湾。

  闻君不顾满头霜,要带新章闯远洋。我祝东风多发力,送君逐浪启新航。

  注:[1] 弘农,杨氏族号。

  [2]父耿仪、母郑芸早期参加革命。文革被打成“叛徒”。79年平反,父落实“处级待遇”。

  [3] 当时杨家二老与一群中小学生孩子,被当作“闲散劳力”遣送公平下乡。

  [4] 杨在农村挑粮时遭雷击,生产队长殛,杨被送往县医院抢救。

  [5] 双毛,即二毛,指黑白相间的头发。东坡诗《过惶恐滩》:“七千里外二毛人”。

  [6] 杨于98年首倡参量化方法,科研从偶然到必然而进入自由。论文滚滚发表已过百篇。

  [7] 2002年,杨应邀参加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

  [8] 2001年,杨获“美国传记研究中心”颁发“美国荣誉金牌”。

  [9]2001年杨被欧洲数学会聘为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

  [10] 2005年,杨获澳大利亚《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不等式杂志》编委。

  [11] 2005年7月,杨成功主持“第三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

  [12] 2005年开始,杨主持“不等式讨论班”。

  [13] 杨的座右铭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敏治学,执于探微。

  这是诗人吕烈医师,欣闻学友杨必成教授将于2005年8月中旬赴欧洲参加“第二届应用数学国际会议”,并应邀作学术报告,于当年7月22日有感而赋的《逐浪行》之“乐府长诗”。 诗人以敏捷的思维,深厚的文学功底,把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融进诗词格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并用形象思维的诗歌想象力刻画杨必成抽象思维的数学表达,使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诗人的眼中,稀奇古怪的数学符号,被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艺术画面。特别是长诗中段的“参量摧开自由路,论文汩汩又源源”及尾段的“若以精神倾入海,大潮涨爆广州湾”更是对数学家工作的高度概括,具有预见性及前瞻性。

  二十多年来,吕翁为杨必成个人撰写了40多首诗歌、描述数学家的追梦数学之旅。虽然,比起诗人生前创作、发表的那么多优质高产的诗、词、曲、赋。这些仅仅是九牛一毛。但他以精神力量一步步地推动着杨必成傲游在数学海洋中,潜移默化地在文坛、诗坛、数坛中刻画出一个个性化之“文理相通”的独特形象。

    (六)兰居嶰谷必成芳

    和翁更生诗赠杨必成(2005年11月1日)

  数坛不尚假文章,不拼焉能上殿堂。箭挽弓弦知待发,兰居嶰谷必成芳。

  春江最佳不等式,大道风行遍五洋。凌厉由来凭后劲,宝刀熠熠铸辉煌。

   附翁更生原玉:欣读汕尾报《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秘》感赋(2005年10月30日)

  志存高远必成材,一击九霄名似雷。不历风波非铁汉,能经挫折是良材。

  科研著述标巨帜,数论文章上峻台。品德精神滋后学,故国佳酿敬君开。

  当初,杨必成与吕烈均是汕尾中学六六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在距离参加全国高考的11天,一纸“停课闹革命”的通知,击碎了莘莘学子们的大学梦!事隔11年后,1977年秋全国恢复高考,他俩均搭上了高考末班车,伴随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双双被录取入广州高校。其中杨必成以单科数学二百分的成绩成为广东省数学科二名“高考状元”之一。年届31岁的单身汉杨必成更是豪情满怀。离开家乡前跺跺脚:鸟儿放出笼了,不干出点名堂出来愧见家乡父老。然而一去二十多年,却“泥牛入海无消息”!事隔二十七年后,家乡的《汕尾日报》记者,趁杨必成在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课之机采访了他,2005年10月25日,《汕尾日报》用整版以《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秘》为题名报道了杨必成的治学事迹及科研历程。并附有该报副刊部负责人郑溢涛的“编后絮语”《精神的“青年气概”》。这算是杨必成第一次向家乡父老作了”汇报演出“。也算是媒体对杨必成搞数学研究的第一次报道。汕中校友翁更生在看了《汕尾日报》的报导后,写给了杨必成一首诗,吕烈又依韵唱和。二首诗中除了鼓励还是鼓励。但无疑给了数学家以精神力量。特别诗中的:“春江最佳不等式,大道风行遍五洋”刻画了数学家的心路历程。杨必成吸取了家乡父老的精神力量,使他在探索数学奥秘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独前行了。 (待续)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