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无双,行者无疆:于刚张丰与病眼宝宝的互联网之缘

  文/琳娜

  2023年8月29日,在这个硕果飘香的金秋,北京美和眼科的于刚院长收到了一份珍贵大礼——“好大夫在线”系统为他量身定制的“执业成就单”。

  这份特别的“执业成就单”记录了于院长自使用“好大夫在线”至今,完整而清晰的线上就诊数据。

  令人惊叹的是,15年来,于院长的[好大夫在线]患者“总访问量”累计超出1.27亿;“总患者量”超过8万;发表过的儿童眼科科普文章数目高达3600多篇……

  这些硕果累累的数据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记者采访之初,于刚院长谦和地说,好数据的取得,源于自身,创于团队,成于美和。

  品牌医生早已不是他个人的品牌象征,而是属于整个于刚张丰眼科专家团队,属于年轻朝气蓬勃的北京美和眼科团队。

  跨越山海 医患情暖云端

  于刚院长曾说过,“2017年我离开体制选择创业,最初只想尝试为医生自由执业搭建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于院长已经开始做网络科普宣传,将“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应用于儿童眼科工作中。

  他认为,医疗知识科普是医生的责任,更是一种传承。如今,利用互联网优势,线上视频会诊已成为美和眼科的一大特色,自开通以来,解决了国内偏远地区以及国外患者看病困难,找专家难等问题。有效、及时、精准的诊断效果,患者好评如潮。

  谈及此,于刚院长有感而发:“我常说,‘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2019年后,由于疫情等原因,我们有很多的孩子做完手术却不能来医院复查,还有很多孩子需要二次做手术,来不了医院,这可急坏了家长。一天,张丰院长从外地给我打来了长途电话,他和我商议,我们能不能开展一种线上的云端会诊,那天晚上我们俩一直聊到凌晨4点,在张丰的提议和亲自搭建准备,我们北京美和眼科快速尝试开通了远程专家视频会诊,我们一做就做了两年多的时间,疫情前,我们为那些焦虑无助的家长,解决了非常多不能来北京的困扰和困难,我们原本准备疫情结束以后,就把线上视屏会诊关掉,没想到群里的家长们不同意了。我们美和眼科当时的患者群超过300个,群里家长说‘我们在云南,我们在广西,我们在日本,我们在美国,我们来不了,我们迫切需要这种远程会诊形式……’因此,我和张院长又商量了一下,美和眼科的线上专家视频会诊依旧进行。”

  用心,用情,用时间

  四分钟快速诊断病症、四分钟提供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与患者无障碍沟通、协调各部门跟进治疗与服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疑难的重症皆轻松应对,我们很荣幸亲临了于刚院长和张丰院长的现场远程视频会诊现场。

  每次会诊前客服的同事们都会把患者的病历化验单、视频、双眼照片、各种检查单、基因检查报告、在其他医院的病情诊断等信息,整整齐齐地做成PPT或是会诊视频,目的是让美和眼科的医生们节省时间,避免遗漏患者的重要病情。两位院长线上视频,各自会诊的病例数最多可达到15-20个病人,每次都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全部完成。

  在采访时,我们看到于刚院长毫不费力且幽默精彩的会诊过程,不禁发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于院长笑着说,“行医40多年的积累与沉淀,我和张丰院长的会诊风格不一样,张丰院长就像一个关怀备至、循循善诱,在讲述病情时能引经据典的邻家叔叔,他会把最新的医疗动向,最新的手术方法,娓娓道来讲给家长。我则像一位阅尽沧桑,设身处地为家长和孩子操心劳肺的邻家爷爷,我会告诉家长手术更多的利和弊,告诉家长如何‘避坑’,如何选择更好的方法。”

  “当然,成功会诊,除了我们个人,还有团队的功劳,我们有一个特别给力的客服团队,他们专门在会诊前,收集家长发来的孩子的大量病例信息。每次我们的会诊时间仅有8-10分钟,但客服收集一个病人的病历最少也需要几天时间,多则数周。有些边远地区的家长不会使用微信和网络,也不会给孩子拍眼部照片,客服团队的医生就会指导他们操作。如果病历不完整,他们还会提醒患者在当地补做检查,让患者少走弯路。”

  当我们问及两位院长,专家和病人如何达到这种默契的配合时,张丰院长告诉记者,“因为我们面临的患者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当地的医疗检查条件也不同,加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时候沟通会需要大量的时间。我们客服的带头人——管娜(我们都叫她‘管姐’),会提前准备患者的各种病历和视频,她对患者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想尽了办法,真的是亮出了十八般武艺,可谓‘线上10分钟,线下十年功’。一次,一个居住在美国的法属区的妈妈发来了英文病历,里边有一半的符号和文字,潦草得让人看不懂,病历也完全看不清,以至于我们没法跟病人交流,这个病例整整在客服转了一个月的时间,后来客服做了一份漂亮的会诊前病历的PPT,上面还用红笔标出,这是法文,用蓝笔标出这是英文,我们都能清晰得看出来。”张院长流露出溢于言表的感动和对手下“爱将”的赞许。

  因为团队强有力的支持,现在美和眼科的上睑下垂手术、小睑裂手术,初步估计线上会诊的病人大致占到了70%以上。

  “以前我们是百分之百要线下到北京面诊的,我以前出门诊最多的情况,半天要有60个孩子看上睑下垂、小睑裂综合征,现在出门诊,大概有20多个孩子看上睑下垂和小睑裂综合征。我们还专门开通了‘中层骨干手术后免费视频会诊’的优惠项目,这个新项目收获了家长的无数赞誉。”于刚院长说,这就是线上视频会诊的魅力所在,它增进了医患交流的信任,增强了医患交流的粘性,改变了医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于院长最后补充道,“关键是这种线上视频会诊方式做到了医患共情。”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于院长说,作为国内民营眼科医院,北京美和眼科在儿童疑难眼病的治疗、儿童创新手术及儿童术后视觉康复等方面不断进步,做到了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突破。

  2023年,仅儿童上睑下垂手术,美和眼科就完成了1500例手术,且每一例手术都顺利圆满。这其中离不开手术专家、麻醉医生、麻醉护士、护理团队、客服团队的共同努力与付出,离不开前期这些辅助科室为患者默默做出的贡献。

  “美和的团队精神非常强,有着严谨的医德医风,医护人员一心为患者服务,为孩子们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团队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医疗设施的投入上,我们都追求精益求精。还有一点,就是儿童眼科信息化的建设!

  张丰院长常和我说,美和眼科要加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HIS系统、叫号系统、客服系统都需要信息化,包括‘诊室打通’、云端会诊。这种信息化建设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效应。我认同他的观点,信息化的应用降低了患者非医疗成本支出和重复性的门诊检查费用。同时,通过空间换时间,虽然和患者相隔千里万里,却可以如同面对面的线上实时诊疗。这是颠覆性的诊疗模式。”现在一个上睑下垂的宝宝来北京手术及返回的时间只需要三天半。

  美和特色 特色美和

  于刚院长与张丰院长在“安全、高效、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达成高度一致。此外,手术中的麻醉工作也是于刚院长和张丰院长非常重视的领域。在手术室初建过程中,两位院长至少参观了国内、国外15家以上的三甲医院的手术室,他们又在这些医院的手麻科的基础上做了重大的改进和革新。

  美和眼科所有的手术显微镜下都有监控设备,每一次手术都有录像,每周张院长会把手术监控设备下记录的手术视频调出来,与美和眼科的医生们一祯一祯地进行回放和复盘,找出手术中出现的一些细微的不足,然后大家一起研究新的手术改进方法,以确保美和眼科的手术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手术室的呼吸机、麻醉监护仪、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所有的设备都有监控联网到院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麻醉医生办公室、护士长办公室。

  医生和麻醉医师都能够随时看到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的各项指标。这些现代化的智能监控设备,为美和眼科手术的安全、快速、舒适,提供了精准而重要的技术保障。

  从上海应邀来北京美和眼科做手术的国内著名眼科专家,也不止一次和张院长聊起此事。他们认为,美和眼科最大的财富就是手术室的现代化管理;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默契配合;还有各种现代化的智能监控管理设备。在这种环境下给孩子们做手术,作为手术医生,他们表示,“真的太放心了!”每次听见这样知名的国内专家对美和眼科手术室管理的首肯,张丰院长心里都美滋滋的。

  美和眼科的麻醉团队可以说是国内最具创新精神,麻醉管理超一流的优秀团队。麻醉科室的领军人物——李梅医生,曾在同仁医院麻醉科任职30多年,曾多次指导、主持疑难危重病人的手术麻醉,在眼科手术的麻醉、耳鼻喉科手术的麻醉、小儿麻醉、麻醉与心理行为等领域造诣颇深的资深麻醉专家。

  于刚院长说:“有这样优秀的麻醉专家为我们的儿童手术‘保驾护航’,是我们手术医生多么幸运的事!如今,我们的新手术和疑难手术量不断增加,有很多刚出生30天的宝宝需要紧急接受手术。每当我们看见李梅主任、杨轩主任、史辛波主任,这些麻醉专家抱着年幼的宝宝走进手术室,俯身在宝宝身边认真地做着各项全麻的准备工作的时候……手术医生与麻醉医生之间的无声默契,那种心领神会的交流,那种团结合作的感应,只有我们彼此才能深刻体会。”

  虚怀若谷 襟怀洒落

  于院长从医至今43年,而在美和执业仅七年,问及这七年与之前的几十年相比,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院长平静地说:“变化很多,困难重重,初心不变。作为医生,我们就是给患者看病、手术,帮助他们度过人生最关键的,患有眼疾的‘至暗’时刻。我们儿童眼科医生就是宝宝的‘摆渡人’,我们把他们摆渡到健康的彼岸。”

  “那您这几年在美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问道。

  “最大的收获就在于,多年来,经过美和眼科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当年创建美和的愿景,把很多公立医院不能做、不可做、不便做的事情做成了!尤其是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我举个例子,我们七年时间仅发棒棒糖,就发了近800多斤。我每次出诊,桌子上盛放零食的小筐子里都装满了孩子们喜欢的小食品——棒棒糖、山楂棒、小麻花、彩虹豆,山楂糕……从门诊前堆积如山到门诊结束后眼科寥寥无几,前后不过三小时。有这些好吃的‘诱导剂’,‘小神兽’就全力配合了。”

  于院长说,除此之外,美和还准备了各种小动物——蝈蝈、蟋蟀、金鱼、小乌龟在门诊的时候送给哭闹,胆怯的孩子……这些都是和孩子、家长增进感情的有效途径。过去在儿童医院,家长带孩子几千公里飞过来,由于孩子不配合检查,哭闹,最终一无所获就回去了,造成的浪费实在太大、太可惜了,说到这里,院长不无得意的“吹嘘”,我们给孩子看病的奖励,还不仅仅限于这些小动物,我们还有弹子机,抓娃娃机,扭蛋机,游戏机等等各种神秘武器,开业7年至今还没有外地的家长,因为检查不配合,最终放弃了北京美和眼科检查及手术。

  换位思考,情系宝宝

  “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患者当家人一样去关爱,这就是我们美和贴心的服务。公立医院的专家一天要诊断七八十位患者,没有太多时间和家长交流。而美和在这方面就做得游刃有余——我们有上万个眼科视频,我本人写了405万字的文字科普讲座,我们还有那么多的新媒体账号——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信、微博、好大夫在线、百度医疗、小荷医疗、京东医疗、有来医生、阿里健康……我们把疾病掰开揉碎反复讲,让家长全面认识孩子的病情,在科普的同时给家长做心理指导,减轻他们的焦虑。”

  于刚院长20年如一日坚持在互联网上为患者做科普讲座,做科普视频,做科普答疑。

  当我们看见了这些大量的数据,不禁惊呆了,我们问于刚院长,您是如何能在20年的时间里,兼顾了那么多的门诊手术的情况下坚持做这么多科普的?

  于刚院长淡然地说,“我刚到北京儿童医院的时候,儿童医院一无病房、二无医生、三无设备、四无手术、更没有病源,可以说是‘五无科室’。几年时间,通过不断努力,我把儿童医院开始仅有三个人的眼科办成了拥有120人的眼科;把我们眼科的门诊量从一年几千人提升到一年超过26万人;把眼科线上的访问量从一天仅有20位病人,提升到一天访问量(网站)超过1600人……成功‘打造’了一艘国家儿童眼科的‘航空母舰’。那时的我拼劲全力,仅仅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的发展,但渐渐的我发现,我变了。”

  “其实,我有很多次想把我的抖音、快手、小红书、好大夫在线停更,因为这种科普的输出太劳神了!可每当我有了这些想法时,眼前就会浮现患儿可怜的面容,还有伤心极致的妈妈憔悴的面容,他们太需要关爱了!当我在互联网上跟患者交流的时候,看到了我们国家那么多边远山区的孩子得不到救助,他们没有对眼病的最基础知识,很多孩子为此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所以,这20年我坚持做科普,做短视频。为这些这些需要帮助的患儿及家庭服务,他们是我最大的动力。”

  同时,于刚院长谦虚地表示,美和眼科多年来取得的骄人的业绩和傲人的数据,是120名美和眼科员工,凝聚了61320小时的无怨无悔,加班加点的无私奉献。有时已经是凌晨1点,美和客户部的同事们还会在为焦虑不安的家长们不厌其烦地做各种眼科咨询与回复。

  人无我有,人有我心

  “另外,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手术前进手术室熟悉环境,让他们穿着隔离衣体验各种游戏,‘聪明冒险’‘基地寻宝’孩子没有了恐惧心理,手术进行地顺利,风险也大大减低。美和在咨询、接诊、门诊、手术、服务等方面做了数不清的改进,包括线上咨询,已经坚持了六年,我大概算了一下,有几千名患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在线上会诊,有云南的、广西的、新疆的、西藏的,我们还接诊了很多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病人,这些患者通过线上会诊就可以预定手术时间,快速便捷。”院长说道。

  积沙成塔,积水成渊

  还有一种收获,是于院长最为之骄傲的,那就是——患者的感谢与敬仰。

  “我和张丰院长以及美和团队,收获了太多太多来自孩子及家长的感谢与厚爱。有时候我出门诊时,小朋友喊着‘于刚爷爷!张叔叔!’有的家长说,孩子就像见了明星一样。我们的心里真的甜极了,每每看见孩子手术成功,术后家长喜极而泣,对我们表达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发自肺腑的感恩时,我就会哽咽,落泪。那是对和张丰院长最大的认可,所有的坚持与付出都值得!”于院长感慨道。

  默默坚守,不言放弃

  “这些年,最难的就是坚持!刚刚创业的时候,每天我都想着放弃,那么走过了七年,再回首往事,我就觉得这些年的艰辛,这些年的默默坚守与持之以恒的追求,为热爱的事业奉献一切,是一件令我引以为傲的事。”院长激动的心情有感而发。

  使命必达 责任无差

  在“得到大学2019夏季开学典礼上”,于刚院长曾登上舞台,发表了“推销医生这个职业”的精彩演讲,那次演讲反响热烈,当天晚几个平台收视率就达到了近700万人,这个话题引发了人们对医生的特别关注和深度思考。其中,于院长讲述的那些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让记者久久难忘。医生,肩负着生与死的重托。成功与幸福、使命与担当、得到与失去……纵横交织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分分秒秒。 责任无差别,情谊有温度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院长:“您能谈谈医生的‘无差别社会责任吗’,您对此有何理解?”

  他沉思片刻,说:“无差别社会责任,不是随意说说的,当人们遇到海难、空难、地震、疫情,面临生死的时候,医生和医护工作者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因为这是职业使然,是卸不下的责任。我们国家拥有‘无差别社会责任’的有两个行业,一个是警察,一个就是医生,‘无差别社会责任’不是每个人都能专享的,这是大众赋予医生的一种特殊荣誉。”

  “正因为有这种‘无差别社会责任’,我们才得到了患者和人民的爱戴。正因为有这种‘无差别社会责任’,我们才在行使医疗职责的过程中,散发着光彩。‘无差别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一种对心灵的净化,是责任,更是境界。所以,医师节的时候,他们问我说,‘主任,您做了40多年医生,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您的初心啊?’我说了两点:第一,无私;第二,博爱。”

  于院长的回答地云淡风轻,却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

  采访结束了,我们受益匪浅。面前这位精神矍铄的“于刚爷爷”,朝气蓬勃,宛如一位神采奕奕的“花甲少年”。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