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魔童降世”,中国传统动画还有没有价值

统计显示,《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已跻身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前三,仅次于《战狼2》与《流浪地球》。《哪吒》的崛起让观众看到国产动画无限潜能的同时,也展示出一重“遗憾”甚至是“焦虑”:曾经让中国动画区别于海外动画,获得巨大荣耀的中国动画学派美学风格,在这部如今的“门面之作”中难觅踪影。当银幕上的国产动画从“哪吒闹海”转向“魔童降世”,面向未来,承载着水墨、剪纸甚至敦煌壁画等传统形式之美的中国动画学派还有没有价值?其中潜藏的更深刻命题是——对于传统,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继承发扬?

对于“《哪吒》的票房成功意味着中国动画的再次崛起”这个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孙立军持不同观点。在他看来,《哪吒》的票房成功意味着中国动画在商业上的巨大突破,但这并不能代表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全面崛起,对此应持理性态度:“《哪吒》整体表现风格偏海外动画,当年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审美难以得见,有点可惜。”

在学者看来,中国动画学派的式微,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过去几十年中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和欧美动画风格,如今已经抢占了当代青年观众,甚至是青年创作者的审美先机;另一方面,《哪吒》的票房成绩体现出一种商业电影的普遍成功规律——对更多观众而言,用符合网络审美的细节与人设,说圆一个高潮迭起又中规中矩的故事,远比美学意趣上的极致追求重要。

换而言之,《哪吒》的成功契合了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也点出了中国动画学派“走到商业背面”的发展尴尬。对水墨等中国传统动画风格的继承正越来越局限于学院派的精英式探索,很难受到资本青睐、得到走上更大舞台的机会。应该说,传统一脉的中国动画从开始就是作为独具面目特色的艺术电影类型而出现的,在今天的工业体系和市场环境中,确实展现出其短板。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郑大圣则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另一个视角。在他看来,中国动画不该是一个被固化的概念,而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以前的中国动画更多从文化史、艺术史和民间传统中吸取元素寻找资源?这是由那一代创作者身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而今天这一代创作者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打开的世界,从这个开放的世界中汲取元素,丰满自己的故事,正是这一代中国动画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郑大圣眼中的《哪吒》虽然形式上受到日本和欧美动漫的影响,但情感是本土的,“不水墨,却很中国,其实是开拓了中国动画的新疆界”。而这恰为继承发扬中国动画学派提供了一个启示——传承传统,不妨积极寻找民族之根与现代心理的链接点,毕竟当年中国动画学派的成功正在于其“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及提取传统之美承载当下之思的先进理念。

(张祯希)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