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特赦1959》找到“人”的内在逻辑

■本报记者 李君娜

上海出品的电视剧《特赦1959》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讲述新中国成立十年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59年将关押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高级战犯们特赦的故事,全景再现“特赦”的历史。男主角王英光是战犯管理所所长,由青年演员张铎饰演。张铎说:“这个角色演起来挺费力,一演偏就容易成‘伟光正’或‘高大全’人物。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处理好细节,要演得真实。”

要让观众看了觉得真实

《特赦1959》是国内首部“特赦”题材的电视剧。在没有前辈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如何更贴近角色?张铎表示:“有一天,我受到了启发。在国共力量对比悬殊的那个时代,为什么共产党依然能赢得胜利?我想,答案就是信仰。刚进剧组开会,导演召集了40多人,基本以出演国民党战犯的演员为主,演共产党人的就我和政委等三四个人。你完全能够直观感受到多与少的对比。而我们要在剧中说服他们,并在气场上压倒他们,靠的就是精神和信仰的力量。”

信仰毕竟是抽象的,要把它呈现为具体的表演,张铎找到一个表演上的“逻辑”。“还是要找到作为‘一个人’的逻辑。光有信仰,没有人性,这个人物也很难立住。除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王英光应该有人性的思考。他不止是党的干部,还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自己作为普通人的心态,单一的‘伟光正’会拔太高。”他举例,“比如一开始让王英光去功德林工作,他是不愿意的,因为他的亲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但这又是党交给他的任务,他就会有思想上的斗争和变化。不能因为演的是正面人物,就把人性去掉了,这就虚假了。要把革命者的精神和人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观众看了才会觉得真实。”

尝试更有层次的表演

观众在《特赦1959》中看到了一个真实、饱满的干部形象王英光。张铎说:“在表演中塑造人物,我感觉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角色在荧屏呈现的‘这一刻’,观众可以猜到你‘下一刻’会怎么演;第二个层次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演员有很多种表演选择,你可以这样表达也可以那样表达,但你不知道哪一种才是最好的;第三个层次是你有明确的选择,而且往往这个选择的结果会得到观众和同行的认可。我希望自己的表演能达到第三个层次。”

剧中有一场王英光和母亲久别重逢的戏,他作了不同于常规的表演尝试。看到母亲蹲在地上烧炉子,他在她身边一蹲,说了一句玩笑话:“这位姑娘,你需要帮忙吗?”母亲回头,摸王英光的脸,说:“老大,你回来了?”这一摸脸,王英光的脸就黑了。他和母亲一起进门,看到镜子,又用轻快的语气说:“妈,看你给我弄个大花脸。”张铎说:“我想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把母子之间的这种状态和情感抒发出来。作为一个离家多年的儿子,想带给母亲的不是悲伤而是欢乐,所以总想着逗母亲开心。”

台词量大是《特赦1959》的特点。张铎笑言:“这部剧有三部剧的台词量。党中央有政策,不能对战犯体罚,唯一能做的就是谈话、聊天、说服、辩论。这八个字全都是说话,区别只是在于用什么方式说话。比如在信仰的问题上,就可能是辩论;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上,就可能是说服。整部电视剧中,逃不过的就是语言。”

越来越多的戏在上海出品

1998年“误打误撞”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的张铎近年在北京发展。他参演过包括《给我一支烟》《我的青春谁做主》《老有所依》《青年医生》《新神探联盟》《楼外楼》等多部知名影视剧。其中,凭借《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高齐一角,获得第16届上海电视节最具潜力男演员奖;凭借《楼外楼》的洪家宝一角,入围华鼎奖中国近现代题材电视剧最佳男演员。

他说:“我和上海渊源很深。我18岁到上海戏剧学院读书,后来去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了几部话剧后去北京发展,也经常回上海。近几年,我特别高兴地看到,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上海办文化公司,也有越来越多的戏在上海出品。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让上海更具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看点)”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